你以为的稳定,都在悄悄地离你而去.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01


教授们的退休工资


由于工作的原因,最近去了几趟广州。


跟以前同事聊天的时候,说起最近事业单位的退休制度改革。新的制度对大学教师的退休工资做了很大的调整。


一位已经是教授的同事跟我抱怨,说她退休以后也只有4000多元社保账户的退休工资,都不知道退休后的日子该怎么过。





02


电网公司的变化


在广州,我还见了一位以前的学生G,她在某国有电网工作。


在我的观念里,电网这样的公司应该算是“铁饭碗”了。但G告诉我,现在电网企业的效益在明显下降。我问她为什么,她说,“电网的垄断被打破了。”以前,电网里面输的电,都是电网公司的。


现在不是了,其他售电公司也可以买电、卖电,他们只需要租用电网公司的电网线路就可以了。那些最优质的用电大户,比如大型工厂、商业地产,为了节省成本,都会找专业的售电公司,而不通过电网公司购买。


于是,G所在的电网公司,效益逐年下滑,福利也大不如前。这样的行业走势,让人咋舌。



03


我们应该如何思考“稳定”


在我心目中,高校和电网企业,应该是最具“垄断”能力的机构了。


可是,事实就是,即便这样的机构,垄断也在被慢慢地打破,而所谓的“稳定”,也在渐渐成为浮影。稳定当然是好的,这是人性永恒的追求。但是,被稳定的外衣所蒙蔽的,其实是我们内心的懒惰。


在追求稳定的时候,我们不妨仔细思考几个问题:


你所期望的稳定,就是人生中的“余额宝”。


 稳定的前提到底是什么?


很多时候,我们判断稳定,是根据以前10~20年的经验,而这种线性的经验主义,是十分错误的。1995年以前,我们以为国企是好的,都去了国企,结果碰上国有企业改革,下岗大潮来临。


2005年以前,我们以为外企是好的,都去了外企,结果后来外企一个接一个裁员,退出了中国。


《黑天鹅》这本书里面,讲述了这样一个道理:


我们一直有个可怕的错觉,就是认为波动性、随机性、不确定性是一桩坏事,于是想方设法要去消除它们。


但正是这些我们想消除它们的举动,让我们更容易遭到黑天鹅的攻击。


随着世界的变革越来越快,“黑天鹅”只会越来越多,不会越来越少。主动拥抱波动和风险,提升我们的“反脆弱”能力,才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惜命的最好方式不是养生,而是折腾自己。


追求稳定的过程中,需要付出哪些代价?


很多人看似得到了稳定的工作,但是,这中间就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吗?


并不是这样的。


最近遇到几个体制内的朋友,聊起了他们的生活。


他们说,很多工作极其无聊,一个合同走上3个月,需要跟各个部门扯皮;

他们说,体制内的关系太复杂,需要谨小慎微,亦步亦趋;


其实,这些都还是小的代价。我认为,他们付出最大的代价是:放弃个人的成长。


最近有篇文章叫《我今年36岁了,除了收费啥也不会》,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04


自行车骑起来,才是稳定的


在《黑天鹅》这本书里提到,为了保护森林里的鹿群,政府请猎人杀死了狼,鹿群过上了安稳的生活,啃完了树木让森林失去生机,死在了突然来袭的“瘟疫”……最后,政府把狼“请了回来”,才让整个森林恢复了生机。


这事情,放到我们现实生活中,说白了就是四个字:折腾自己。


有些人天生就喜欢折腾,这样的人看上去很“辛苦”,其实很幸运——他们主动跳出稳定,锻炼自己的“反脆弱”能力,最后成为人生赢家的可能性就更大。


但是,更多的人,天生就不是“爱折腾”的性格。这样的人,在今天这个时代如果不去做刻意地调整和转变,很容易成为染上“瘟疫”的鹿群。


这种调整和转变,包括这么几个方面:


危机意识


这个非常重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要未雨绸缪……


我们学了太多的道理,但真正会当真去实践的道理,太少。很多人说鸡汤没用,要我说,他们本质上从来没有相信过鸡汤。等到实际经历了,才认识到危机的存在,那时的我们,已经成为“狼”的盘中餐了。


我们要自己给自己找到那匹随时可能出现的“狼”。有一个办法就是,多想象。


想象自己成了樊胜美;

想象自己34岁遭到了公司的劝退;

甚至,想象自己就是中兴的那位跳楼的程序员,跳下去前在窗口徘徊的那10分钟;


想得越细节越好。这个过程很残忍,但是是最容易做到的“意志折腾”。


终身学习


很多人,离开学校后就不再学习,哪怕看书,看的也都是闲书。我并不是说看闲书不重要,而是想说,不能放弃持续学习。现在学习的方式真的很多,也很方便。


不愿意抱着一大本书看的人,可以订阅音频课程;没有专门的时间学习的人,可以利用上下班坐公交的时候看,或者开车的时候听……


很多事情,都是可以组合做的。


社交,动起来


之前我在文章里提到的那位卖保险年入过千万的女博士,她就跟我说,之前在高校工作的时候,圈子很小,几乎就是她和老公的两人世界。


她后来意识到,人一定要跑起来、动起来,只有这样,人生才会活络起来。


后来她开始跑保险,全国各地飞,接触和认识了很多人,自己的路也越走越宽。


 向下看


适当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向下看。我以前在文章中说过,“那些你看不起的行业,才是你的机会”。


我们要摒弃所谓“发展”就是“向上”的固定思维。


到了一定的年纪,有了一定的积累后,搞不好主动下一个台阶,选择一个低维度的赛道,反而是摆脱稳定、获得成功的捷径。


不要轻易说,我没有机会。


在海里学游泳


更直接的办法,就是直接跳到海里,在海里学会游泳。


在一个多变、快变、无法预测的时代,很多事情,单靠想已经想不清楚了。


边做边学,边栽跟头边站起来,是这个时代最好的折腾方法。


我反复讲过一个成功学的概率常识,就是:“如果一件事的成功率是1%,反复尝试100次,至少成功1次的概率是多少?”


答案是:“如果成功率是1%,意味着失败率是99%。按照反复尝试100次来计算,那失败率就是99%的100次方,约等于37%,最后我们的成功率应该是100%减去37%,即63%。”


一件事倘若反复尝试,它的成功率可以由1%奇迹般地上升到不可思议的63%。


不要放弃这个本来属于你的“概率权”。选择稳定,就是在放弃概率权。你放弃的概率权,其实是被那些爱折腾的人享有了,所以,他们就成了人生赢家。


我们说,一辆自行车,骑起来的时候,才是最稳定的。同样道理,一个人,动起来的时候,也才是最稳定的。这个“稳定”,才是真正的稳定。


 

历 史 上 的 今 天 

 在37年前的今天,1981年3月30日 (农历二月廿五),《读者文摘》杂志的创刊人德威特·华莱士逝世。

《读者文摘》创始人华莱士

《读者文摘》创刊号封 面

    1981年3月30日,美国现代出版商德威特·华莱士在纽约的芒特基斯科去世,享年91岁。

    1889年11月12日(距今129年),华莱士生于圣保罗。青年时代在巴西作图书推销员时即酝酿创办一种可博览报刊、文章精华的文摘式期刊。华莱士编辑有一种爱好,将他最喜欢的杂志文章编成一系列索引。正是这个爱好使他萌发了创办这本杂志的想法。华莱士在伯克利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毕业之后,参了军,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曾在欧洲服役。他在医院养伤时,其他的士兵请求他为他们写信和读信。他发现人们需要这样一本杂志,它既没有华丽的语言,也没有深奥的观点。退役后,他曾把设想的样本寄给几家出版公司,均遭拒绝。20世纪20年代,他前往纽约,决心自己创办这种期刊。

    1922年2月5日,华莱士弯腰走进一家非法酒店下面的地下室,用一个小型印刷机印刷一种刊登文章摘要的杂志。他把这个杂志叫做《读者文摘》。这种便于携带的袖珍型期刊选摘或缩编各种报刊发表的优秀文章,并保持原文风格和文采,这是一个创举。由于它内容广泛、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赢得读者的欢迎。发行量由创刊号的1500份迅速增至1929年的20万份。1938年起增出外文版。

    60年以后,华莱士的手中掌握着一个出版王国,他的杂志已经遍及全球,用15种文字出版39种版本,发行世界163个国家和地区,总发行量3000万份,成为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期刊。

    《读者文摘》是美国发行量最大的月刊,它的不断发展,有华莱士的功劳,也有他妻子莱拉·贝尔·艾奇逊的功劳。她同华莱土结婚前在社会服务工作中非常活跃,并帮助在东海岸建立了女青年会。她的态度成了《文摘》的态度,即一种积极思维的态度。

    从创刊时起,华莱士夫妇亲自任期刊发行人直至1973年。华莱士先生和夫人因为他们的慈善工作获1972年自由奖章。


本平台转载并注明其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方取得联系删除。

欢迎关注我司官方公众号:

                            梵森辦公家具一站式采购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缔造灵动空间,畅享愉悦办公


育才西苑二手房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