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8.一切问题都是因为理解力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许许多多的表面现象里面都有着同一个逻辑,这就是表皮与里子的关系。

孩子去机构还是去学校?半天机构半天幼儿园行不行?孩子在学校上学,我是不是应该陪读?把孩子送哪个机构好?送孩子应该进特殊学校呢,还是普通学校?生活自理怎么训练?语言怎么训练?问题行为如何处理?要不要辞职陪着孩子训练?给孩子找个画画班音乐班行不行?要不要给孩子找个玩伴?孩子的注意力如何训练?要不要每时每刻都去与孩子沟通说话?等等,这些事情都是表皮。

有个家长问我,送孩子去特校,要不要自己也把工作调整到特校去?各有什么利弊?她特别纠结于这个选择。有的人就是这样一直在纠结表皮,自己给自己挖个坑出不来,精神极度痛苦,甚至活不下去的感觉都有。

我说,你纠结的这些只是表皮,在表皮上做任何选择都不是解决办法,真正应该注意的是里子,但是你却没有能力看见它。建议去看我的公众号,看我的公众号过程就是心理治疗的过程。

为什么有的人特别努力陪着孩子上学,最终也上不出来什么结果?为什么有的人特别努力搞融合,甚至自己花大钱开办个学校,最终也还是没有融合出来?为什么有的人天天对着孩子说话,最终孩子的说话也不好?表皮的事情是大家都在努力做和可以做到的,但是结果却令人沮丧,这是为什么?

要想孩子的行为好、语言好、社会规则好、社交好、工作好,应该怎么做呢?应该抓住这些表面现象里面的里子。里子抓住了,表皮上的事情就都好办了,这就叫做一了百了。

什么是里子?里子即逻辑。清楚一个事情里面的逻辑,这就是理解。什么是理解力?即清楚逻辑的能力。比如,我虽然没有乘过飞机,但是我猜也能猜出来乘飞机应该是怎么样的一个逻辑,这就是我对乘飞机的理解力。

家长得有一双逻辑的眼睛,才能透过孩子的做看到它里面的逻辑。家长的眼睛决定孩子的能力,孩子的能力是观察出来的。越观察越有,孩子的能力越高,然后孩子的能力又抬升了家长的眼界。

家长所说的话就代表着他的眼界,家长之间其实也没有什么可争论的,只是眼界不同罢了。家长的眼界决定孩子的能力,能力好的孩子,他的家长眼界会更高,孩子的能力又决定家长的眼界。

今天是517号星期四。星期二晚上,我下班回到家时,汉普对我说去大明宫。因为妈妈去临潼了,爸爸要看弟弟做作业,所以去不了。我对汉普说明天晚上去。为什么汉普很好商量?因为他懂客观因素。

到了星期三晚上时,妈妈在家辅导弟弟做作业。汉普说去大明宫亚洲食府,妈妈去弟弟去姐姐去,他意思是让一家人都去大明宫玩,然后去亚洲食府吃饭。

我说,周六姐姐回来我们去,弟弟周六放假。然后我与汉普两个个出门去。

去大明宫这个事情里面是怎么样的一个逻辑呢?汉普提出去大明宫,这是一。有一就有分化。若要一家人都去,那只能等到周末去;若是家长陪着汉普去,那么要看爸爸或妈妈有没有空。周二、周四晚上,妈妈去临潼住,爸爸要看弟弟做作业,所以周二周四晚上去不了。周一周三周五晚上,妈妈在家辅导弟弟做作业,爸爸空闲可以陪着汉普去。这是一个树结构。汉普就是在树上做选择,也是树的生成过程,也是思维分化过程。他的选择也是我的选择,我们具有同一的认知。

汉普清楚这个逻辑,我才与他好商量。如果他不清楚这个逻辑,我们之间也就难达成一致意见,也就是无法互相理解。沟通只是表皮,沟通本质上是逻辑的理解问题。

思维的分化过程生成树,这样的一个生成树过程就是训练孩子的过程。这样的训练也不是对孩子的训练,而是孩子一直就在自我训练的。

昨天是星期三。昨天晚上,汉普要出门,我跟着出来。

他进超市选择6瓶子脉动,2大瓶4小瓶,还有2袋豆干。在吧台时,收银员还没有开始算账,他就先递了一张一块钱过去,这样的行为一下子就暴露了他的问题。

收银员不接,先扫描算账,然后对汉普说46元,我在旁边对汉普说掏20的,10块的。汉普就掏这样大小的钱,给了收银员两张20块和一张10块。然后收银员又把10块退给汉普,对汉普说拿6块钱。汉普听不懂,又把10块钱递给收银员,收银员不接,继续说你拿6块钱,我没有零钱了。

汉普好象有点明白,他把10元塞进包里,掏出15元,又掏了一张1元,给了收银员。

在汉普与收银员的沟通过程中,沟通只是表皮,关键是里子。如果汉普能算清楚里面的账,那么他就能明白收银员的话所指的是什么意思,也就是清楚逻辑可以促进他去明白别人的言语。

先清楚逻辑,其次才是明白别人的话,这是主要次序。家长自己不清楚逻辑,就会刻意多训练孩子一遍又一遍地这样买东西,试图从表皮到达里子,从外到内这条路是障碍重重,走一步被卡一步,太累了,弄出很多情绪行为问题。从表皮到里子,是次要的方向,不能把它当作主要方向。

汉普提着这么一个袋子出了超市门,把袋子给我,我不提。他提一会就要让我提,我膝盖扭伤了,我就是不提。我说你扔垃圾桶吧,他不,这些都是他的宝贝,怎么舍得呢!

遇到了这样的问题,汉普开动脑筋去解决,这就是思维的分化。

分化来源于障碍和不放弃。我不帮他忙,这是我给他的阻止或障碍。他想克服这个障碍,而不是默默听我指令,这是满足自己的意识。

在意识驱动下,他开始思维的分化。我不是一直提倡不要阻止孩子要满足孩子吗?

满足与阻止是辩证发展的。第一阶段以满足孩子为主要方面,满足孩子是巩固孩子的必须满足自己的意识。第二阶段给孩子以阻止,因为他有必须满足自己的意识,于是他就会去想办法做行动满足自己,在想办法做行动的过程中,他满足自己的能力得到提升。

可以说,没有满足就没有意识,没有阻止就没有能力的提升,这和打游戏一关一关过,一关比一关难是一个道理。我们首先需要孩子有一个不放弃满足自己的精神,先不要给孩子规矩,这是前提,这是一。如果没有这个一,后面的分化过程就没有,孩子就不可能得到发展。

他往我身上裤兜塞,往我的上衣口袋塞,往我的腰包上塞,一共安排了4瓶脉动。他还嫌袋子重勒手,往自己上衣口袋装了一瓶。我拍照记录他这样的思维分化。拍照比思维分化更重要,因为自闭症的根本问题不是思维分化的障碍,而是说不出来的障碍。思维分化是天生就有的,家长能不阻止思维分化就算成功。

我也进行思维分化。袋子是让人方便提东西的,我买了两个袋子套在一起,因为袋子不结实。汉普提一个袋子脉动,我提一个袋子脉动。走到长乐坡地铁口,我们放下袋子坐下来休息。汉普起身出发时,他一手提一个袋子掂量掂量,然后把重的给我。轻与重是这样体悟的,他也在二年前能说出轻与重了。

掂量这个词汇被我拍到了,所以汉普也明白掂量一词了。为什么拍到了这个词他就明白这个词呢?

因为他已经明白了这个词,他只是说不出来。如果我对他说,他也难以把我的语音对应到他所理解的掂量这个意思上。

当然,因为汉普的一致性能力上来了,我当下说你还知道掂量掂量啊,他就有能力把我所说的掂量这个音对应到他的掂量意思上。

这时候,孩子才具有了正常化的学习通道,也就是家长经常用的嘴巴说教。所以在最初,家长是要闭上嘴巴的。到后来也要少嘴巴上说,应该做PPT

拍照只是发现的第一手段,是浅显发现。做PPT是对照片链进行分析,这是发现的第二手段,是深度发现。家长需要去发现。

过安检通道时,汉普背了一个包,手里提着脉动,他把包放进安检机,把脉动提在手上不放进安检机。安检的第一步是用安检机检查包裹,第二步是有专门的仪器检查液体。汉普把脉动提到液体检查器那里,等安检员检查完脉动后,再提走。

这样的情景是我第一次拍到。当时我忍不住想提醒他,脉动不要放进安检机,但是我闭嘴了。我要看看真实的他是怎么想的,真实是最重要的,无论他做得怎么样。真实就是懂!求真不矫正,是基础和前提。

到了北大街,进了德克士,要了两杯蔬菜汤。到了德克士,也可以不吃鸡腿的,这就是思维的分化。

又到了魏家凉皮,汉普指着头顶的菜谱说16,他的意思是16块钱那个。认字累,所以他就指说数字,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他看到了价格。

鱼香茄子上来了,他翻着看,没找到鱼,一把推给我,他说爸爸吃。我也吃不了啊,找服务员要了一个碗打包回家放冰箱里。今天早上给弟弟热热吃。

放手是意识巩固,放手是思维分化,这就是逻辑训练。拍照和做PPT是表达逻辑。逻辑与表达,康庄大道。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