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大城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8 23:00:13



此生注定与西安交织。2007年的一纸通知书带我从一个偏僻的小县城来到这里,4年的时间,爱恨情仇都留在了它的怀抱里。虽然至今已毕业近6年,每次来西安都有回家的感觉。

在西安的4年里,无数次的畅想留在西安的生活,终究年轻的梦想败给了现实,如今偏安北方一隅的我,每年总有几次机会回到西安,走曾经走过的地方,吃曾经吃过的食物。

在小城市生活久了,自然而然的就会融入其中,也慢慢的变得跟那些守旧、古板的人一样,习惯坐井观天似的生活。现在,资讯拉近了小城和大城的距离,无需周折就能够了解到那里发生的有趣的事情,在心理上也就觉得不再遥远。向往大城市生活的小城人在大城买了房,计划着定居大城,但往往被猛烈生疏感击溃,无法忍受举目无亲的陌生环境,最终又回到了小城,瞬间感觉呼吸都顺畅了。

我对西安的偏爱是其他城市无法相比的,繁华胜过西安的城市去过很多,总会感觉缺少了一份天然的亲近感,这个与时间长短无关。西安更像是初恋,酸甜苦辣都是幸福的味道。



城市的美食就是一座城市的专属味道。我对美食的执着时常会让我对自己前世产生怀疑,究竟忍受了多少的饥饿才轮回到今生。而我也乐于受其驱使,每到一个新的地方总会设法尝到新鲜的味道,感受味蕾受到刺激后的满足感。我的胃占据了我在一座城的向导位置,我几乎是用鼻子嗅着空气中食物的味道在城中游荡,直至胃的满足感将我唤醒。

在小城中,对于食物选择的稀缺让我时时有窒息的感觉,小城的胃是单一的,地域以及经济的因素导致的选择性的单调也是必然的结果。所以我尝试自己烧菜,实验自己在大城吃到的美味,遗憾的是,厨艺始终停留在初级入门阶段,不见起色,只能勉强果腹。

对食物的执念是一种病态的索求,就像我对肉类的喜好,明知我的体重以及体检报告中的绝大多数问题都是我不良的饮食造成的,但我也选择性的忽视,无他,一顿没有肉食的饭菜就是我的灾难。小城虽然能够做出与大城相似的食物,可食物如同根植于土地的植物,一旦移植或嫁接至他处就会发生变异,似是而非。就像神木吃到的关中面食,虽做工,用料都一样,师傅也是关中请的,但味道就是不一样,或许食物也是有其性格的。


我在西安的足迹大多留给了食物,以至于入宿的地方就是心心念念的美食所在之处。想要吃的美味太多,时间总是急促的像个固执、急躁的老头,只好割爱,这次吃这两样,下次再吃别的,由此,还未离开,已开始想念,循环往复。

返程途中,亦或者睡梦中,一盘盘珍馐,真真切切的就在眼前,一伸手全都烟消云散,葫芦头泡馍、削筋面、扯面、油泼面、大盘鸡、汤包、酸菜炒米、羊肉泡馍、熏肉大饼、煎饼、锅盔辣子、、、、、



西安钟楼,闻名遐迩的四大街分布于钟楼四方,真正的车如流水马如龙。尤其是灯火辉煌夜晚,霓虹绽放宛若星云,点缀在林立的高楼间,天上琼楼玉宇不过如此。

此刻,我腆着脸坐在钟楼肯德基二楼靠窗户的位置,透过玻璃,众星拱月般的钟楼庄重、耀眼,四周灯火通明的街道连接起一片片繁华的街区,道路上疾驰而过的汽车留下一道道尾灯绘就的灯虹,沉浸在周末中的人们簇拥着汇聚,分散,年轻的身影给古城图画着年轻的色彩,我的心情也跟着愉悦起来。

在食客和肯德基服务员穿梭不止的身影旁隐身的我,享受此刻的感觉,惬意的浏览窗外着的景色,时不时敲打几个文字,享受独属于我的安宁。这片刻的安宁在小城市是不可求的,带着一本书在德克士、麦当劳翻阅的话,定会成为别人侧目的对象,甚至在用餐高峰期,会有人愤怒的维护自己的权利,并说:不吃饭就不要占着座位,要看书回家看去,以及类似的言语“客气”的请我让座,也会有服务员会说:现在是用餐高峰期,请你为用餐的客人让个座吧。

当然,以上臆想中的场景都是我的意淫,无意丑化谁,但它是极有可能发生的,小城的思维是很僵化的,人们既期待新鲜的事物出现,也易因别人的特立独行从而感觉被冒犯进而变得暴躁。小城小的是格局,当然还有长期以来形成的“小气”。

小城的生活相较于大城市是慢的,除了生活节奏,还有对新事物的包容。即使现在各个城市之间的生活方式已经极度接近,趋于一致,但广泛的接受新的生活方式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尝试新生活方式的机会和勇气。如果一个发型前卫,穿一身朋克装出现在街头会有什么样的效果,难免会被上年纪的人指指点点,似乎他们会觉得他们的既有经验和被一直遵循的亵渎被冒犯,所以大多数人选择尊重既有经验和认识,慢慢的变得趋同,直至变成一样的人。

与小城的守旧相比,挣扎在北上广深的人不愿意回到小城很大成都上就是对于自由环境的向往,大城的包容是小城在根本上无法比拟的。不同国家、区域、学历、经历、职业的人聚集在一起,个性是被尊重的,自由度极高,这样的环境是伪“乌托邦”式的氛围。



如果有人说,我想留在大城市,我会毫不犹豫的支持。在我看来,大城市是一种趋势,多个区域组合成为城市圈必然是未来的趋势,小城即使有资源,有特色,有潜力,也无法与大城掰手腕,唯一的出路就是几个小城抱团取暖,形成城市群,弱化行政区分,形成一个泛城市集群。

大城市对一个人意味着无限的可能,或者说是真正把那些听起来天方夜谭的梦想变为现实的平台。如果一个学习国际金融专业的年轻人回到小城里,他怎么才能用自己的专业施展拳脚呢?当他踌躇满志的时候会悲哀的发现,小城中最大的企业是一个非上市公司的国企,它连“金融”的概念都没有,更别说“国际”,这就是现实。如果是在一、二线城市,跨国企业,上市公司比比皆是,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是很大的,只有在这里才有机会。

创新总是发生在资金、资源更集中的大城市,小城市天然的短板导致它只能跟着追赶,很多创业项目到了小城市也开始跟风的时候,其实也就意味着这个创业项目的寿命已经到了最后一秒。小城市几乎不可能会有风投,更不会有资金投入到看起来很荒谬的创业项目上,小城中的年轻人天然的失去了弄潮的机会。我想不出比这更可怕的后果,所以,我无条件支持走向大城市。至于我会不会迁往大城市,那是肯定的,因为我的味蕾已经急不可耐了。

曾经“因一个人,爱上一座城的人”而感动,舍弃一切重新来过需要多大的勇气。我是幸运的,我迷恋的城市从求学起直至现在都与我时时关联,这无疑是一种大幸运。

有幸把我青春最值得铭记的时光永远的留给了它,一并留下的还有我的胃。

戳原文,更有料!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